综合新闻

大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暑校Day 1: 研讨会、特色讲座与实验室参观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18
浏览次数:129
来源:

新闻作者:李蓓 责任编辑;范晓佳


根据暑校的日程安排,716日有三项活动容:一是参加Seminar on Collective Poverty Reduc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研讨会;二是了解黄河流域的基本概况、气候特点与环境变化;三是参观实验室以了解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研究方面的特色和亮点。



上午,举行以“Seminar on Collective Poverty Reduc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为题的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汇聚了波兰农村与农业发展研究所Monika Stanny教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廖和平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海山教授、河南大学乔家君教授、泰国亚洲理工学院Thi Phuoc Lai Nguyen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玉恒副研究员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研讨会由乔家君教授主持。学者们分别围绕各自研究领域进行了学术分享,探讨了减贫的实施路径、具体案例区的实践经验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等。同学们认真聆听并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下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气候与环境变化实验室负责人冯兆东教授做了主题为“黄河下游地区的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中华文明演化的自然背景”的讲座。冯兆东从多学科的视角,详细探讨了黄河下游全新世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讲座涵盖青藏高原地质形成的过程、亚洲季风的影响、黄河流域气候条件与文化进程的关系等内容,展示了气候与环境变化在塑造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关键作用。在讲解的过程中,他通过风趣的语言、详实的证据和研究的成果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自然环境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气候认识。




随后,王海鹰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了虚拟仿真展厅,详细讲解了虚拟仿真裸眼3D技术,生动展示了黄河古贤站的水情变化,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黄河水利工程的兴趣。之后,魏亚飞老师向学生介绍了气候与环境变化实验室的构成和近期研究成果,围绕C-14测年、古气候研究、树木年轮气候学等展开详细说明。最后,陈英勇老师介绍了东英地质博物馆,刘欢带领学生体验了虚拟嵩山、虚拟开封、虚拟清明上河园等仿真平台和兰考减贫信息化系统。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而且加深了学生对黄河流域历史与环境研究的理解,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其更好地理解河南大学黄河研究的国际化成果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