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走进渭河之滨,助力非遗传承——河南大学“黄河渭河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暑期“三下乡”沿黄社会实践团开展学习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2-08-24
浏览次数:222
来源: 地理与环境学院

新闻作者:熊茜 摄影记者:张玉婷 责任编辑:朱雪梅


为了解党的十九大圆满落幕后我国民俗文化现状,宣传宝鸡段渭河文化,提高渭河文化知名度,推动渭河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黄河渭河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暑期“三下乡”沿黄社会实践团在渭河宝鸡段开展了一系列学习调研活动。

8月4日下午,团队成员到达宝鸡市民俗博物馆开展调研活动,宝鸡市民俗博物馆是集收藏、陈列、研究宝鸡地域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宝鸡的民间工艺品种类多,分布广,源远流长,被称为“真正的中国民间艺术”和“朴素而神秘的民间艺术”。民俗博物馆通过展示宝鸡地方特色浓郁的木版年画、剪纸、刺绣,草编工艺品、皮影社火脸谱等体现宝鸡地区的民俗风情。整个展馆利用现有的陈列空间,浓缩大量的民俗事象,利用现代化的展陈手法,将“宝鸡民俗陈列”分为“西府人生”和“宝鸡风尚”两个部分。

团队成员在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寻根渭水小分队分别参观了“西府人生”和“宝鸡风尚”两大主题展厅,其中的社火脸谱和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色彩鲜明,手艺精美,反映了宝鸡民俗的民间艺术水平高超。紧接着,团队成员化身志愿者,为大家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讲解有关七夕节的民俗文化,提到了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在与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王渭清的交流中,团队成员真切地感受到王老师对宝鸡文化了解之深,以及老师的见多识广,老师还对队员们学习人文地理提出一些建议,大家受益匪浅。在参观即将结束时,团队成员采访了几名参观者,了解了他们眼中的民俗文化。

寻根渭水成员与讲座专家合照


寻根渭水小分队为观众们介绍红楼梦中有关七夕节的故事


随后,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社火脸谱展览馆、宝鸡市群众文化展览馆并担任了民俗活动秦腔大赛的志愿者。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外,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文化馆的客流量状况以及主要参观受众群体。

团队成员来到渭滨区文化馆进行实地考察


团队成员来到社火脸谱展览馆


团队成员在群众艺术馆进行志愿服务


最后,团队成员来到了宝鸡市凤翔区对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在凤翔箫里村,同木版年画传承人交流,该传承人表示,目前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较少,宣传方式主要依赖政策宣传和研究学习团参观学习宣传。在凤翔柳林镇,队员们找到了泥塑传承人并从他口中了解到柳林镇泥塑的发展状况较好,宣传售卖方面有固定渠道,售卖路线较广。

团队成员和凤翔区箫里村木版年画传承人合影


团队成员和凤翔区柳林镇泥塑传承人合影


此次实地调研活动让团队成员感受了渭河之滨宝鸡的民俗凤光,同时也认识到民俗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但团队由衷希望在国家“文化+旅游”和宝鸡市非遗保护政策的实施下,宝鸡渭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文化时代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和保护传统文化。

在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谋献策,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入实际具体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意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所学提出建议措施,尽自己所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开辟新路。此次活动既磨练了意志,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