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20世纪上半叶学术积累阶段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前身为始创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地学系。1953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地理系,被国家确定为中南区高等师范院校的两个重点地理系之一。原湖南大学经济地理系的一部分,武汉中华大学地理系的一部分,并入本系。1955年,新乡师范学院地理科全部合并到本系。当时全系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人,讲师16人,在当时的全国师范院校中是师资力量最强的地理系之一。1962年,郑州大学地理系又合并到本系,师资队伍更趋壮大。
六十年代再创阶段
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本系逐步地加强了数理基础课,增设了综合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等课程,并将普通自然地理学一门课程分为六门部门自然地理课开设,加强了部分基础课的教学,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紧密结合教学需要和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获得了一批质量较高地成果。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不少影响,但仍作了不少工作。从1973年起,招收了三年制的三届学生,共130多人。1972年至1974年,部分教师赴商丘、新乡和开封等地市,举办中学地理教师短期培训班,前后四期,学员共190多人。1974年至1976年,部分教师还先后到巩县、博爱和开封等县,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的调查研究。
八、九十年代发展壮大阶段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是本系发展的新时期。1981年,校确定地理系为全校重点系科之一。1983年地理系被河南省政府列为全省高等学校智力投资重点系科之一,得以在1985年建成了新的地理教学大楼,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在此时期,教学方面,本科生的教学,逐步深入的进行了改革,试行了学分制,调整了课程设置,增设了20多门选修课,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加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际动手能力,使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自然地理专业、人文地理专业、和区域经济地理学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从起步招生到名额很快扩大,形成规模,促进了全系工作。新兴与前沿学科教育,十分重视,如先后举办了全国"计量地理"和"理论地理"学习研讨班,聘请我国多位著名地理学家讲学,效果及影响很好。
科研方面,先后建立了"国土开发整治研究室"、"河南自然地理研究室"、"大洋州研究室"。广大教师积极进行科研,取得了很多成果。主要的研究项目和成果有:前后进行了山区建设方向途径、调整农业布局、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业评价等问题的探讨;开展了关于本省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问题研究、豫西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豫西山地区水分平衡和气候干燥度的研究、洛阳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研究,以及河南省作物生产潜力的计算和分析;围绕河南省的自然灾害问题,开展了豫南"77.7"大暴雨过程的能量分析研究、豫东风沙问题的研究、黄河泥沙与黄河治理的研究;针对发展生产的紧迫问题,进行了本省农业区划系列相关课题的研究,河南省农村能源研究、河南省经济区划分的研究;围绕历史地理学,开展历史地理的任务与方法的研究。
此外,还开展了大洋洲地理环境、澳大利亚土地开发、新西兰农业生产布局等的研究,都获得了很好的预期成果。《河南综合农业区划》、《河南省综合自然区划》、《河南省地貌区划》、《豫西中部山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河南省农村能源区域规划与方法研究》等十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本系进入了较大改革和快速发展时期。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全国地理系首先设立了国土整治与开发专业,改变了原先只有单一的地理教育专业的局面。地理系积极探讨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其中"人文地理专业的更新与建设"成果于1989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3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理系又设立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随之在国土整治专业下开设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专业方向,并筹备了其他新专业的建立。1998年,地理系更名为环境与规划学院。全体地理学人积极致力于我院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阔步向前。院组织机构进行了适当调整。师资队伍逐步改变和提高。实习实验设备加速更新。本科生教育,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专业与课程设置进一步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博士点建立、招生,硕士点的专业增多,招生规模扩大。科研机构进行了调整、充实,科研质量逐年提高。
21世纪学科特色专业名牌阶段
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36人。教师队伍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3人,省、校特聘教授16人,海外讲座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2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11人。
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区域与城市科学系、地理信息科学系和环境科学系。拥有环境与规划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黄河中下游科学数据中心、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数字地理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教学、研究机构。
学院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区域经济学和生态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对应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课程教学论(地理)、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等1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5个本科专业。地理学为河南省优势学科,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
基础研究与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是学院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在应用研究方面,为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基础研究方面,近十多年来,相继承担了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国家教委基金项目以及数十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积极参与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工作,出版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中期以来,共出版专著4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40余项。目前,公司与工业地理、城乡发展与规划、区域模型与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然地理过渡带研究、资源遥感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旱地农业生态研究等已成为几个富有特色和较强实力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