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环境学院简介
1.学院概况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前身为始创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地学系,首任系主任为我国著名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景兰教授。经过几代地理人的筚路蓝缕、奋力拼搏学院现已发展成以地理学为主体,环境科学、生态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和区域经济学等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院。
2.机构设置
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区域与城市科学系、地理信息科学系、环境科学系和测绘工程系,拥有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环境与规划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黄河中下游科学数据中心、河南省数字地理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教研机构。
3.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下设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生态地理学、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有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地理学在教育部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为B+,是河南省重点资助的8个优势学科之一,一期建设绩效考核为优秀。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服务地方建设成效显著。
4.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81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5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9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3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河南省教学标兵4人;省、校特聘教授20人,海外讲座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5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48人。
5.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质量为核心,着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区域模型与信息系统学科的整合与创新”等3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经济地理学》《区域系统模型及其应用》等教材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经济地理学》《Web GIS》《Web GIS原理与技术》等课程为国家级精品、双语教学示范、一流本科课程,《城市地理学》等10门为省级课程思政、一流课程;地理学教师团队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地理科学为国家一流建设点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和师范二级认证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国家一流建设点专业。获国家级大创项目30多项,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十一届“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和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特等奖;何海珊“出彩河南人”之最美大学生,傅声雷获“出彩河南人”之最美教师。
6.科学研究
瞄准地理学发展前沿,围绕“两山两河”(大别山、伏牛山;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以流域地表格局、过程与生态安全、时空大数据平台与智慧流域、中原地区环境变迁与文明演变、地理系统模拟与空间分析、流域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和流域城乡系统演化与国土空间规划为优势方向的科研体系。近5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智能化地图综合与多尺度级联更新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SCI、SSCI、EI等学术论文900余篇,在Nature子刊、Science正刊有突破,在《地理学报》80年和《地理研究》32年发文总量排名中分列全国高校第八和第七名。
7.社会服务
学院以服务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美丽中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数据试验区、乡村振兴、中原城市群等重大战略需求,为政府决策咨询、政策制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2024年,傅声雷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完善跨省区生态补偿”提案,在CCTV-1《焦点访谈》报道。深化产学研融合,先后完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城镇体系、土地利用、旅游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委托课题500多项;培养了在职研究生三千多人、培训各类人才万余名;面向社会开放自然博物馆、虚拟现实实验室和天文观测站,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承担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应有贡献,河南大学评估团队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乔家君教授等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全国先进个人。
8.文化传承创新
学院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影响力。以黄河文明为文化特色、黄河流域为地域特色,实现对黄河文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协同拓展科研创新平台,先后成立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等机构,打造“黄河学”高层论坛、“球”生之路——4.22地球日等系列活动,为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承担黄河流域专业村空间分异及其演化机理等重大项目,出版《黄河开发与治理60年》等著作。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河南省首届“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品牌、河南省高校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优秀成果一等奖。
9.国际交流合作
学院加强交流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与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德克萨斯州立大学(UTD)、迈阿密大学(UM)等学术机构开展联合培养与合作研究,建立了河南省数字地理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聘请海外教授32人,开设全英和双语教学课程16门;与美国科学院院士Micheal Goodchild等50多名国外专家开展了合作研究,选派教师、优秀学生到国外知名高校深造近百人次;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12次;受聘的海外教授Ronald Briggs、Milan Konecny获201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黄河友谊奖”。近年来,多次组织学生参加爱尔兰本科生跨境野外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