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高文华 摄影记者:李若雪 高炎青 责任编辑:罗则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2024年8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河南大学、长安大学、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的“2024年黄河全域科学考察”正式启动。本次科考以“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安澜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科学问题,重点针对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考察研究。
此次黄河科考分为上、中、下游三支队伍。下游科考队由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冯兆东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共同担任队长。科考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围绕“悬河与洪水”、“环境与文明”两个主题开展,重点考察“一级和二级悬河”现状、不同时间尺度洪水事件,及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互动关系。
8月20日,科考小组成员齐聚郑州,上午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李勇总工和李军华主任带领下,参观了黄河中下游分界碑、花园口记事广场、黄河博物馆、“模型黄河”实验基地。下午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举行了黄河科考学术讨论会,余欣院长出席讨论会并致欢迎词。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冯兆东教授、高文华博士和李开封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郑州大学杨曼博士、以及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李勇总工分别以《东亚夏季风强度重建:困惑与希望》、《全新世黄河流域洪水重建:现有资料和问题》、《中原文化的形成过程:成果和问题》、《4.2ka气候事件和文化事件:世界范围和中国范围》、《谈谈黄河文化中四库总目>对于水利文献的定位》、《黄河一级悬河、二级悬河发展趋势及滩区综合提升治理》为主题汇报了相关学术进展,为本次科考进一步凝练了关键科学问题。
两个科考小组分别以小浪底水利枢纽和陕西石峁遗址为起点,经过为期20天的野外科考,途径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六省,获得了一些重要科考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获得黄河下游悬河发育及洪水风险状况第一手资料
通过实地调研小浪底水利枢纽、黑岗口险工、曹岗险工、东坝头、蔡集险工、四明堂滚河护岸工程、台前影唐险工、陶城铺、高村等关键河段,科考队发现:虽然小浪底等系列大型水利工程的成功运行使得黄河下游百年安澜得到保障,治黄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和风险。
由于大量水利工程修建和人类活动加剧,黄河下游河道大洪水漫滩次数愈来愈少,导致中小洪水和枯水期泥沙主要沉积在主河槽和嫩滩上,远离主槽的滩地因水沙交换作用不足导致泥沙沉积厚度小,堤根附近淤积则更少,使得主河槽平均高程远高于两侧滩地,形成“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现象。这种形势的不断发展,将造成小洪水漫滩机率增加,导致部分河段可能发生“横河”、“斜河”和“滚河”,形成所谓“小流量-高水位-大灾害”的局面,增加了河道防洪负担和治理难度。
因此,“二级悬河”不仅威胁到黄河滩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威胁到下游悬河大堤安全,是关乎黄河百年安澜的紧迫问题。在当前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强的背景下,如何管控风险、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是科考队下一步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河南大学冯兆东教授认为,确保黄河千年安澜需要变革型思维主导的治黄思路,如有限的“还地于河”方案等。
(2)探查过去4500年以来黄河河道流路摆动和演变特征
通过考察黄河中下游分界碑、花园口记事广场、黄河博物馆、嘉应观、杨庄改道纪念亭、艾山卡口,并探察黄河现行河道、明清故道、北宋故道、西汉故道和禹河故道,科考队员了解了近现代黄河治理策略,初步掌握了过去450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流路演变特征。
此外,本次科考对与黄河改道密切相关的古湖泊进行了重点考察和样品采集:(a)考察了保存有“禹河(602BC以前)”洪水记录的吴泽(武陟县)和大陆泽(邢台市)沉积地层,并采集了相关样品;(b)考察了黄河数次改道流经的内黄地区,其沉积地层保存有4000年以来的主要洪水事件信息;(c)考察了保存有明清时期黄河洪水的大野泽和孟渚泽沉积地层,并采集相关样品。本次考察和采样力图结合黄河河道变迁的文字记录和实物(包括考古)记录,重建过去~4500年基于沉积地层记录的黄河泛滥历史,为“黄河千年安澜”的治理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3)初步掌握黄河千年-百年尺度洪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详细勘察汜水口、牛口峪、广武山南北两侧地层,以及典型剖面,如张五寨、小赵庄、高家堡、大柳塔、渑池、陶家村、灰嘴、柿园等,科考队获取了全新世黄河古河道地层信息、古洪水沉积信息等野外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仰韶村遗址、灰嘴遗址、王湾遗址、庙底沟遗址、石峁遗址、陶寺遗址、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青邱堌堆遗址、官堌堆遗址等进行了系统考察,重点探讨千年-百年尺度洪水对史前文化的潜在影响。
基于以上野外考察,科考队初步认为4500年之前,黄河下游湖沼水域广泛发育,限制了早期先民的活动空间;而4500年以来洪水灾害频发,迫使早期先民向外迁移,或者通过堆高而居的方式来规避洪水侵袭;这为黄河下游人类社会绵延发展提供了基础。深入探讨千年-百年尺度洪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人类社会的应对方式,将为黄河下游长期安澜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