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者:刘胤哲 摄影记者:彭浩 责任编辑:张宇森
百年地环,赓续风华。为迎接河南大学地学创立100周年,与国内高校青年学者交流地学发展经验,促进我校地理学科不断创新发展,9月24日上午在我院地学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了河南大学地学100周年暨地理学创新发展大会青年学者论坛。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50多名青年地理学者和20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第一阶段由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董冠鹏主持,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传承与创新:青年地理学者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姣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叶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高红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研究员朱晟君、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贾鹏、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刘晔分别作了“‘走出去’和可持续发展”“城乡治理的前沿问题与多尺度实证”“流域水文关键过程模拟:理论、方法与应用”“面对面交流与校企合作”“大气环境对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的影响”“老年友好社区生活圈:研究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河南大学地理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和东英自然博物馆,交流了数字地理、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论坛第二阶段由我校地理与环境学院李二玲教授主持,以“青年地理学者成长中的困惑、使命与经验分享”为主题,河南大学董冠鹏教授、宋宏权教授、赵建吉教授、翟石艳副教授、张丽君副教授分别围绕“高水平期刊论文选题与撰写”“区域地球系统模型验证与创新”“经济地理论文理论框架构建与质疑”“如何聚焦国家战略展开科学研究”“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预测与调控”等话题展开讨论。王姣娥研究员围绕高水平期刊的地位、特色期刊的聚焦、研究领域标签化等方面展开回应,强调地理学研究应当重视科学性和服务性,既要重视研究的定量化、科学化,又要主动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以推动本学科的现实价值体现。朱晟君教授、刘晔教授等围绕模型构建的全球化、大尺度地理学规律揭示等方面展开回应,提出要践行科学的地理学范式,聚焦全球性、国家尺度的区域规律定量化研究,提升普适性大规律的民众认知度,有利于发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期刊。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白秀玲教授、丁志伟教授、张丽君副教授、朱文博副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史焱文副教授、朱纪广副教授、荣培君副教授,河南农业大学陈轶楠老师等针对“年青地理学者科研成长和社会服务”“年青学者的科研兴趣与坚持动力”“研究生招生与学术培养”等师生成长问题展开提问,王姣娥研究员结合自己培养研究生的心得,指出要通过强化研究生学科类文献的前沿聚焦、专业期刊的领域精读、重点方向的深耕等,加强学生的学科素养、科研功底和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助力其科学化成长;贾鹏教授认为应先聚焦科研方向,主动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和领先性,之后再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的现实转化力,从而更有利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需求。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吕可文副教授、刘勇副教授、陈肖飞副教授、喻忠磊副教授、杨东阳副教授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交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袁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马海涛副研究员、徐成东副研究员、孙威副研究员等进行回应,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与科学研究的融合,提升研究成果的交叉融合和体系化集成,切实助力中国现代化建设。
会议第三阶段为河南大学青年校友论坛。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丁志伟首先介绍了学院发展的基本情况、专业构成与学科进展,之后在李二玲教授、董冠鹏教授主持下,围绕地理学校友的科研合作、学术成长、学科期待等方面展开讨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马海涛副研究员、徐成东副研究员、孙威副研究员,围绕学科发展、研究生联合培养、重点领域攻关等展开讨论,期待与母院地理学者共同助力地学新百年发展。参会的河南大学赵建吉、翟石艳、张丽君、刘德新、邓晴晴、姚飞等老师一致认为,今后一定会强化与母院毕业的地学校友加强联系,从世界科技前沿和现实发展实践中找出关键科学问题并把软科学做硬、做实,谋划进一步的深度合作,助力母校地理学的高质量发展。会议最后,李二玲教授指出,此次论坛对青年学者拨开迷雾、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具有很大的助推作用,也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为地理科学的传承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科学创新发展青年学者论坛不仅为河南大学地学100周年回顾与地理学创新发展大会助力,而且为青年地理者高质量成长提供了方向。相信在各方青年地理学者和校友的一起努力下,我院师生定能发扬“养正毓德、经天纬地”的院训,为地学新百年建设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