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赵楠
11月21日,应河南省地球系统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卢鹤立教授邀请,希腊爱琴海大学地理系主任Kizos Athanasios教授于地学楼二楼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生态系统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耦合模拟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会交流。此次交流活动由卢鹤立主持。

| 
|
会议伊始,卢鹤立详细介绍了Thanasis Kizos教授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成就,并对其来访交流表示热烈欢迎。Kizos教授围绕“生态系统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耦合模拟”主题,从理论框架、技术创新、实证案例到未来展望四个维度展开系统阐述,结合其团队在希腊两大岛屿的长期监测数据,生动诠释了耦合模拟在破解生态与发展矛盾中的核心价值。在理论重构方面,Kizos教授强调,生态与社会系统的耦合本质是“自然过程-人类活动-景观格局”的跨尺度协同演化,传统单一尺度的研究难以捕捉复杂系统的动态反馈。现代耦合模拟已实现“微观生物过程-中观农场管理-宏观区域规划”的全链条整合,其核心技术支撑在于多源数据的精准融合与动态建模。在技术创新方面,他重点介绍了团队研发的多尺度交互式Web-GIS系统,该系统通过地理数据库与在线地图应用的深度联动,实现了农田管理实践与生物多样性数据的实时关联,为耦合模拟提供了高精度、可追溯的技术底座。在利姆诺斯岛的应用中,该系统已覆盖12位农户的678块农田,成功实现了农业投入产出与生态效应的同步监测与量化分析。在实证案例方面,Kizos教授列举了莱斯沃斯岛Gera地区橄榄园的农田管理模式与生物多样性的耦合效应,不同下层植被管理方式对植物与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显著,且通过耦合模拟可精准量化其生态与经济回报。在未来展望方面,针对耦合模拟的未来发展,Kizos教授提出三大核心方向:一是技术层面,推动Web-GIS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实时预测与动态调控,提升耦合模拟的精准度与时效性;二是内容层面,将极端气候事件、跨区域生态关联、农户行为决策等变量纳入模拟框架,增强模型的普适性与复杂问题应对能力;三是应用层面,构建“科研-农户-政策”的闭环机制,将耦合模拟结果转化为可落地的政策工具与生产实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报告最后,Kizos教授特别强调,耦合模拟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 “二元对立”,通过量化二者的协同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量化、可操作”的科学路径。

报告后的互动环节,师生围绕“不同气候区耦合模型参数校准”“小农经济下生态管理方案的推广路径”“Web-GIS 系统的本地化适配”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最后Kizos教授建议,通过本地化数据优化模型参数,构建适配中国国情的耦合模拟体系。
此次报告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促进了我部与国际高校及前沿科学在生态系统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了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深化生态与社会系统耦合协同发展规律研究提供了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