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梁萌
5 月16-17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工程分会、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共同主办的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工程分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陈发虎,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刘彦随,中国地理学会党委副书记张国友,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马万里,兰考县委书记陈维忠,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傅声雷,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地理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委员、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乔家君主持。

傅声雷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指出,学校正以“强理振文、新工新医”为发展主线,通过“1151”工程推动办学格局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地理学科建设方面,率先成立了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秉持“经世致用”的治学传统,将地理工程作为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形成了“数字赋能、工程引领、多维协同”的创新发展路径。河南大学地理学科可追溯至1923年,作为中南大区首批地理人才培养基地,连续在全国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斩获“B+”评级。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首届地理工程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值此国家“十四五”规划实施关键期,本次以“现代地理学综合与地理工程”为主题的学术大会,旨在推动地理学科理论创新与工程技术融合,助力河南大学地理学科冲进世界一流,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地理智慧支撑。

张国友向与会院士、专家学者及承办方表达诚挚谢意,并阐释地理工程是连接地理科学发展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纽带,为地理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工程分会,旨在凝聚科技力量推动学科系统化、科学化发展,深度融入全球科技革命浪潮。他指出,要聚焦基础理论与原创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决策服务能力;构建国际国内学术共同体,深化多维度交流合作;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他进一步强调,兰考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承载着科技服务民生的重要象征意义,会议将助力地理工程学科建设,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考产业升级等提供科技支撑。最后呼吁学界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创新推动地理科学工程化、地理工程学科化研究,共同书写地理工程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马万里在致辞中表示,首届地理工程大会在河南兰考召开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以全国1/17的耕地生产出近1/10的粮食和1/4的小麦,每年调出600亿斤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他高度评价河南大学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指出河南大学作为中原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与兰考乡村振兴示范县形成校地合作典范。马万里向与会专家发出三夏调研邀请,期待将地理工程前沿成果转化为中原沃野的丰硕实践,共同谱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并肯定兰考在地理技术与乡村振兴结合方面的实践成效,强调河南正以“四高四争先”战略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亟需地理工程科技支撑,诚邀专家为河南“三农”发展建言献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并欢迎专家在三夏时节深入河南调研指导。

陈维忠在致辞中热烈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工程分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兰考举行。他深情回顾了六十年前焦裕禄带领群众战“三害”的壮举,通过种植万亩泡桐林、构建排涝系统等工程,将盐碱荒地变为中原粮仓。兰考实施3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1200亩,粮食亩产提升30%。在黄河滩区治理中,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科学规划8.9万亩土地,发展“光伏+生态养殖”产业,惠及1.2万搬迁群众。他特别提到,刘彦随、苗长虹教授团队运用地理工程技术助力破解当代"三害"治理难题,彰显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力量。陈维忠向全国地理工程专家发出“产学研合作邀请”,承诺将依托国家乡村振兴(兰考)研究院搭建实践平台,全力保障科研项目落地。当前兰考正以焦裕禄精神为引领,推动地理工程技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深度应用,谱写新时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科技篇章。

刘彦随在致辞中系统阐释了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工程分会成立的时代意义,以及地理工程学科建设的“中国方案”。他指出,自2024年河南大学地理科学工程学部、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工程分会同步揭牌以来,地理学科聚焦综合交叉和工程化方向,协力推进学科体系重塑和实现“换道赶超”,并在河南省筑峰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他强调,现代地理工程区别于传统工程的核心,在于其以“人地和谐”为价值中枢,通过系统集成与耦合技术实现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协同优化。这种特质既体现于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治理“三害”时创造的"治沙-压碱-排涝"系统工程,更彰显于当代协同观测体系与数字孪生技术支持下的地理工程实景模型和全域综合治理,标志着地理学研究范式从“解释问题”向“解决问题”的跨越式发展。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探索构建“地理科学-技术-工程-实践(Geo-STEP)”四维体系,推动理工结合、科教融合、校地联合的“三合一体”的创新模式,目前成功搭建了空间基准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五大国家级平台,正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理工程学科和地理工程小院模式。

在大会主旨报告I阶段,傅伯杰院士作《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机制与模拟》报告,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沙关系变化等挑战,划分人水关系阶段并揭示人类活动对径流与泥沙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用水结构、促进人地系统协调等重要方向;陈发虎院士作《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与人类适应》报告,指出了创新完善地理科学体系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方向,深入解析了高原板块运动、季风系统重塑及人类适应特征,强调关注全球变暖对高原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郭仁忠院士作《城乡空间治理与区域协调发展》报告,指出城市化空间失衡问题,建议构建多尺度空间治理体系以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在大会主旨报告II阶段,刘彦随教授阐释了现代地理科学与工程耦合原理,分享了兰考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地理工程技术示范与学科体系构建思路;王克林研究员阐述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 “粮草畜一体化” 模式及土壤酶活化技术应用;张扬建研究员介绍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观测成果与模型构建设想;何书金研究员说明地理学期刊集群发展现状与国际化规划;康跃虎研究员展示微灌技术破解盐碱地治理难题的理论与实践成效,多维度展现地理学科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乔家君教授作了介绍了河南省地理工程实践和河南大学地理工程创新发展思路。

六个分会场分别围绕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现代农业与农业地理工程、乡村振兴与乡村地理工程、城市地理工程与信息地理工程、土地整治与农田建设工程、生态文明与山水工程开展 72 场学术报告,突出学科交叉与实践导向,如 AI 技术在模型构建中的应用、“农业地理工程顶天立地” 理念等。
闭幕式上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工程分会秘书长王介勇研究员进行了大会总结,指出首届学术研讨会具开创性、引领性、战略性,参会代表面广且覆盖多学科领域,未来将聚焦凝练工程分会目标和学科建设重点,对接国家战略开展工程实践,强化决策咨询智库功能,并致谢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及兰考研究基地,期待明年深化“地理工程学科构建” 研讨。
最后,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工程分会主任刘彦随简要回顾了地理工程近20年的探索历程,指出河南大学推动地理工程学科化的重要意义,提出地理工程创新发展的“五个一”(明确主题、聚焦交叉、发展学科、搭建平台、建设基地)。强调现代地理学亟待通过延链(推进地理工程实践)、强链(深化人地系统耦合)、补链(构建成果转化应用平台)路径,推动其博大精深、经世致用的学科特质升华。创建地理科学-技术-工程-实践(STEP)的融通创新范式,既能支撑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更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人地和谐”本质要求的学科应答。
5月17日,与会专家学者开展实地考察。在兰考县仪封镇代庄村,大家回望兰考从“风沙盐碱”到“豫东粮仓”的沧桑巨变,感悟焦裕禄精神。随后专家学者参观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在河南大学地理工程小院了解基于兰考盐碱地特性研发的生态改良技术,助力农业转型。在国家乡村振兴(兰考)研究院各专家代表共同观看了国家乡村振兴(兰考)研究院宣传片,通过详实的案例展示,与会人员认识了研究院的战略定位、发展愿景及实施路径并共同探讨未来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