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杨钰欣
5月15-17日,我部和中国地理学会在兰考开展联合党建活动。本次活动以“党建引领学科发展,践行地理学者使命”为主题,通过专题学习、科学家讲党课、调研交流等环节,推动学科与党建深度融合。中国地理学会党委副书记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执行秘书长王岱,我校学术副校长、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刘彦随,副主任苗长虹,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乔家君,执行院长赵威,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代表和学部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5月15日晚,全体成员共同体验《您好,焦裕禄》沉浸式党课,通过全息投影与情景互动,感受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三害”的峥嵘岁月,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感悟精神伟力。

5月16日,双方举办了党建座谈会。张国友带领大家进行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学习。他详细解读了中央八项规定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并针对中国地理学会现存的同质化会议较多的问题,提出“严控活动数量、提升会议质量”的整改方向,建议各专业委员会优化活动计划,以“小而精”的学术交流替代低效重复的会议,切实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治理。

在“百名科学家讲党课”环节,刘彦随以《人地系统科学认知与创新实践》为题授课。他结合自身在乡村振兴、城乡转型等领域的科研经历,提出地理学需以“顶天立地惠民”为目标,既注重理论创新(如“人地系统耦合理论”),又聚焦基层实践(如兰考“千里神垅”工程)。刘彦随强调,地理学应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推动“地理科学工程化”,通过多学科交叉解决全球变暖、乡村空心化等复杂问题,以学科发展服务“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

在交流环节,参会代表围绕“地理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代表围绕学科发展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重点聚焦青年人才梯队建设、女性科研力量培育等议题,并倡议学会构建多维支持体系,为青年学者成长和女性地理学者的职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激发学科创新活力。

苗长虹指出,当前学科发展面临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边缘化、高校学科调整中人文地理专业被拆分等挑战。他建议应积极构建“学会-高校-地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整合高校的科研与教育资源,同时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共同推动地理学科发展。此外,还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双一流”建设,吸引更多资源投入,提升学科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以及国际影响力。
乔家君指出学部凭借良好基础支撑,积极助力学会发展。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地理学会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多项党建联学共建活动成功开展。这些党建活动特色鲜明,不仅促进了组织间的合作交流,更彰显了地理领域党建工作的活力与创新,为推动地理学科发展与行业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南京师范大学乔伟峰教授表示此次党建活动特色非凡,感悟良多。他结合参与国家脱贫评估的实践经验,强调地理学研究须立足实践导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战略服务力量。他指出,地理学者应深度融入重大国情监测任务,构建“问题识别-技术研发-政策建议”的闭环研究范式。
赵威指出,本次活动是“党建+学科”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未来可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深化区域协作,依托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成立学科联盟,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二是党建引领学科建设,以焦裕禄精神为引领,以兰考实践为经验,深化校企合作;三是创新党建载体,探索“党建+科研+实践”模式,推动地理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刘彦随指出,学科建设有挑战,学术活动应追求“精”,以高质量成果打响地理学科知名度,增强学科自信。针对中国地理学会服务国家战略的路径,他提出,学会需发挥枢纽作用,整合资源构建学科共同体,通过举办黄河流域地理峰会等片区协作活动,凝聚区域研究力量;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培育学科发展新生力量,推动地理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的跨越发展。

张国友在总结中一一回应了大家提出的建议和问题,并指出,本次活动既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也是一次地理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推进会。他表示,学会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强化党建与学术融合,以兰考为示范,打造“党建+学科调研”品牌,推动焦裕禄精神与科学家精神深度结合;二是聚焦学科关键挑战,针对高校学科调整、基础教育导向等问题,通过政策建议、科普宣传等方式凝聚社会共识;三是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借鉴河南大学学部制改革经验,建立“学会-高校-地方”联动机制,在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等领域形成协同攻关合力。
5月17日,全体人员前往兰考县仪封镇代庄村、全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河南大学地理工程小院、国家乡村振兴(兰考)研究院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进一步感悟焦裕禄精神并共同探讨地理学未来应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此次活动以党建铸魂、以科技赋能,学者们通过实地调研,深刻体会到“党建红”与“地理蓝”的深度交融。活动既深化了焦裕禄精神在学科使命中的内核引领,也汲取了盐碱地治理、跨学科协同等前沿经验,为地理学科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样板,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