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喜讯|刘彦随教授入选2025年斯坦福全球前1%顶尖科学家榜单!地理学领域排名第1!

发布时间:2025-09-30
浏览次数:27
来源: 地理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王中新


2025年9月19日,美国斯坦福大学John P.A. Ioannidis教授团队与国际权威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共同发布了2025年斯坦福全球前1%顶尖科学家榜单。榜单基于全球约1000万名科学家的综合引用影响力指标,旨在客观反映科学家的学术产出质量与国际影响力。在地理学与城乡规划领域“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中,全球共有532位地理学(Geography)子领域学者入选前1%影响力科学家,该榜单为评估地理学与城乡规划领域学者学术价值提供参考。

数据显示,榜单前列由多位国际著名学者领衔。其中,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刘彦随教授在全球地理学者中排名第一;美国芝加哥大学空间数据科学中心的Luc E. Anselin教授(空间计量经济学代表人物)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Ron A. Boschma教授(演化经济地理学代表人物)分列二、三位。

刘彦随教授


刘彦随,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https://twas.org/directory/liu-yansui),2022年当选中国地理学会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兼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曾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2016-2021),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2016-202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2019-2024)等。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荣誉主席、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ANSO-APRD)主席,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工程分会主任,《Land Use Policy》《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副主编;《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Applied Geograph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等编委。

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学(农业与乡村地理)、人地系统科学与乡村地域系统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实践,在全域土地整治与优化配置、现代农业地域系统演化与区划、乡村贫困化与空心化治理、现代地理工程与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为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与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案。2016年发起成立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并任首届主席,2020年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ANSO-APRD)并任首届主席。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650余篇,其中Nature,Science Bulletin等SCI/SSCI论文250余篇;获国际科学奖励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第3)、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7项排第1);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2015年以来连续获“中国高被引学者”,2018年以来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9年以来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CLI)”。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省部级重点重大科技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70余项。其中主持的重大重点等代表性项目如下:

(1)国家研发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及坡面治理工程的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与示范(2017YFC0504700)”,“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1B00),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专题“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体制研究”(2006BAB15B05),国家“973”项目课题“北方干旱化对土地、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2006CB400505)等。

(2)国家基金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地域系统协同观测与转型机理及模拟”( 422932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创新路径研究”(42530712)、“中国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41931293)、“中国城乡发展转型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化调控研究”(41130748)、“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4063502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城乡发展一体化土地配置动力机制与地域模式研究”(41471143)、“农牧交错区资源大开发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机制及优化途径研究”(40871257)、“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40171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镇化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15ZDA021)。

(3)国家及部委类:中办委托重大任务:“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总体思路研究”(2014,专家组组长),国办委托重大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第三方评估”(2015,专家组组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重大任务 :"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2016、2017、2018、2019、2020,2021,专家组组长),以及主持完成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项目课题“乡村振兴地域模式与规划技术研究及示范”(XDA23070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重大项目课题“村庄用地整治潜力与规划研究”、“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利用对策”,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与模型”、“全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中央支持陕西省延安市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等。

(4)国际合作类: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项目:“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研究”(2020-2026),中欧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2009-2011)等。

教学贡献:

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将国家战略、学科前沿与实践案例有机融合,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与方法逐步形成师生互动型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潜在能力。创新“三思”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思政建设,主持编写“乡村三思(思乡-思政-思考)课堂——强村兴业我在行:典型村镇振兴方案成果集”。鼓励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调研、试验观测、技术应用,支持学生广泛参加国内外会议开展学术交流。

积极推进优质教材建设。在国际知名出版社 Springer Nature 出版专著《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Geography》,被多家知名高校作为教学参考书;组织国内知名乡村地理学者,主编出版“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丛书”(十本);针对缺乏中国国情民情的农业和乡村地理学研究生教材,主持编写《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生教材;牵头的“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重点领域 9 本教材入选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建设。

率先提出“STEP”模式。深入落实“学院-研究院-基地”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推进地理科学工程化和地理工程学科化,形成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深度耦合的培养范式;提出地理科学(S)—地理技术(T)—地理工程(E)—地理实践(P)的“STEP”四维融通创新模式,形成“三结合”(理工结合、科教融合和校地联合)的协同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两性一度”拔尖创新人才。

践行精神思政、环境育人。践行现代地理学科场景式育人模式与精神思政实践,聚焦“四大精神”(科学家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与焦裕禄精神)进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组织“4.22地球日”“6.5环境日”“焦桐进校园·精神育新人”等思政育人活动,打造地理学“精神思政、环境育人”的“心”品牌。

主要奖项:

(1)国际科学奖励: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科学奖(2017),国际地理联合会(IGU)首届杰出地理实践奖(2022),Springer Nature“中国新发展奖 (China New Development Awards)”(2022)。

(2)国家及省部奖励: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9),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18),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2012),国家精准扶贫评估工作先进个人奖(2016),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2018、2016),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020、2019、2014、2012) 、二等奖(2015),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科技奖先进个人一等奖(2012),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012、2006)、二等奖(2003),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009),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等。

(3)学会及集体奖励:首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奖(2009),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奖(2005)、第九届中国青年农学科技奖(2004),第五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1999)等。团队工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集体成就奖(2009),担任专家组组长的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团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

代表性论著:

   [1] 刘彦随. 中国现代农业区划地图集.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2025.

   [2] 刘彦随. 现代乡村地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5.

   [3] Liu Yansui.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Geography.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2021.

   [4] 刘彦随. 中国脱贫攻坚典型经验与模式.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

   [5] 刘彦随.中国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6] 刘彦随等. 精准扶贫成效评估技术与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

   [7] 刘彦随,龙花楼,王介勇. 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8] 刘彦随. 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9] 刘彦随,郑伟元.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10] 刘彦随. 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11] Liu Yansui, Ou Cong, Liu Yaqun, Cao Zhi, Guy Robinson, Li Xunhuan. Unequal impacts of global urban–rural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on cropland and productio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Science Bulletin, 70(10) (2025), 1699-1709.

   [12] Liu Yansui, Ou Cong, Li Yurui, Zhang Liqiang, He Jianhua. Regularity of rural settlement changes driven by rapid urbanization in North China over the three decades. Science Bulletin, 68(18) (2023),2115-2124.

   [13] Liu Yansui, Liu Xueqi, Liu Zhengjia.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paddy expansion and potential adaption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cross Northeast China. Applied Geography, 141 (2022).

   [14] Liu Yansui, Zhou Yang. Reflections on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land use policy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Land Use Policy. 109 (2021), 105699.

   [15] Liu Yansui, Zhou Yang.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102(5) (2021), 105288.

   [16] Liu Yansui, Li Yuheng.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 Nature, 548(7667) (2017), 275-277.

   [17] Liu Yansui, Yang Yuanyuan, Li Yurui, et al. Conversion from rural settlements and arable land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in Beijing during 1985–2010.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51 (2017), 141-150.

   [18] 刘彦随,赵雨,李裕瑞.气候变化对农业地域系统的影响及其应对.科学通报,1-14[20250721].

   [19] 刘彦随,刘亚群,欧聪. 现代人地系统科学认知与探测方法. 科学通报, 69 (3)(2024), 447-463.

   [20] 刘彦随,李进涛.近 30 年中国沿海围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50(6) (2020), 76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