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者:姚卓远 摄影记者:张苗苗 李芮 责任编辑:余思源
2025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为深入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升我部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凝聚应对气候变化的青年力量,3月14日下午,我部特邀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河南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郑世林,河南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正高级工程师孔海江于金明校区锥形报告厅开展世界气象日主题讲座活动。河南省气象局相关领导班子成员,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邱永宽,韩艳副教授出席,学部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积极参加。活动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主持。

讲座正式开始前,苗长虹向与会人员阐述了本次活动的深刻意义,对郑世林和孔海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代表学部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接着,郑世林以“警惕气象灾害风险,以科学之力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为题作专题报告。报告中,郑世林结合自身30年的项目工作经验,以详实数据和典型案例系统剖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的严峻态势。他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正以远超预期的速度演进,气候变化已导致传统天气规律被打破,旱涝交替、冷暖波动剧烈成为新常态,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需以科学手段重新认知气象规律,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郑世林强调要不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多部门联动,推动气象信息在各行各业的深度应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气象灾害的合力。同时,要注重气象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通过开展科普活动、建设气象文化基地等方式,提升公众的气象科学素养和防范意识。
孔海江以“关注极端天气,应对气候变化”为题作专题报告。报告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定义、气候科学基本知识、为什么要了解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预测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与日常生活六个方面展开。报告中,孔海江通过分享多个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案例,丰富了与会人员对气候变化历史维度的认知,也凸显了其对人类社会多方面的深远影响。针对当前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孔海江表示社会各界应共同行动起来,将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作为每个人的责任。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还是个人,都应在各自的领域内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合作,共同构建抵御气候风险的坚固防线,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而努力。报告结束后,现场学生踊跃提问,与孔海江积极互动,深入探讨。
苗长虹作总结讲话。他表示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这一新兴领域,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作为新时代地理人,我们应当紧密围绕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气象与水利协作的深化举措、AI赋能教育的实践案例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投身应对气候变化与教育创新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此次讲座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为与会人员提供了深入了解气象科学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知识,也为推动气象科普教育、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我部将继续加强与河南省气象局的合作,共同推动气象科普教育,为构建气候适应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